【行進中國 邊走邊看】烏魯木齊:錦繡西域,穿越千年
關(guān)注濟源網(wǎng)微信
“哎……來來來,‘糖包子’甜的嘞,來嘗嘗啊!”英俊的維吾爾族小男孩一邊叫賣,一邊熟練地用葉子包起無花果,拍扁了遞給游客。
“哎……牛仔帽的,10元一個,來一個嘞!”
“新鮮的羊娃子肉,新鮮的羊娃子肉……剛剛烤好的羊娃子肉哎!”
“馕配咖啡,馕布奇諾……來嘗嘗吧!”
在新疆,巴扎是個自帶色、香、聲、味的名字。新疆國際大巴扎周圍,一列巴扎的招牌:金泉小巴扎、疆來城大巴扎、二道橋大巴扎……巴扎包著巴扎,擠過人群還是人群,四處都是叫賣聲。
當氣勢磅礴的建筑群出現(xiàn)在眼前,國際大巴扎到了。這些建筑,既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,又有現(xiàn)代設計的活潑感,色彩斑斕、別具一格。高聳的穹頂、精美的拱門和繁復的雕刻,引無數(shù)游人駐足。
國際大巴扎也是新疆物品文化大展臺:手工藝區(qū)的老匠人打造的英吉沙小刀,刀柄鑲嵌著寶石和白玉;香料巷里,各種道地藥材和干果散發(fā)著迷人的香氣;地毯和服裝區(qū)里,色彩絢麗的圖案和博物館漢唐織物遙相呼應;玉石珠寶首飾區(qū),漂亮的少數(shù)民族美女忙里偷閑在用奧斯曼草眉筆畫眉毛……漢族、維吾爾族、蒙古族、回族、哈薩克族等諸多民族同胞的攤位在這里你挨著我我挨著你,共同組成了大巴扎濃郁的民族風情。
登上國際大巴扎高達70米的觀光塔,藍天白云下,各式民族風格的建筑鱗次櫛比會集一體,遠處的博格達峰在城市之外閃著雪光。眼前的景象和博物館里中原的瓷器絲綢、歐亞各國的蜻蜓眼和玻璃杯、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媧圖、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錦護臂等物品在腦海中交織,現(xiàn)代的聲、光、電淹沒了古代的駝鈴聲。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“明珠”,如今在“一帶一路”上散發(fā)著新光彩。
如果說國際大巴扎是烏魯木齊閃耀的“珠寶”,那么和田二街夜市就是貼心暖胃的人間煙火。沒有喧囂的叫賣,沒有精美的建筑,在帶著香味的煙火里,新疆各個地方的美味都集中在這里:馕坑肉、紅柳肉串、烤包子、缸子肉、沙漠玫瑰花燉土鴿……誘人的還有水果鋪子擺出來的“大拼盤”——新疆的水果,顏色漂亮得像畫出來的,隨便一擺就是一幅靜物畫,味道更讓人上頭:被叫“糖包子”的無花果自不必說,老漢瓜也是一口一嘴蜂蜜的甜,甜而不膩的小白杏和吊干杏已經(jīng)配馕吃了一路,清甜的西瓜汁幾口下去就可以解一路步行的暑熱……
“萬家煙火暖云蒸,銷盡天山太古冰”“到處歌樓到處花,塞垣此地擅繁華”……清代學者紀曉嵐曾作詩吟詠各族同胞共融共存、安居樂業(yè)的繁華盛景。
如今,在烏魯木齊,可以欣賞到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歌舞和美食,可以看到新疆千萬年的異域文化遺存,可以買到亞歐各國的珍寶和特產(chǎn),也能觸摸到中國各個民族融合大一統(tǒng)的歷史……烏魯木齊以一己之力在展示整個新疆的魅力。(文/圖 本報記者 衛(wèi)建波 閆雅琴 通訊員 衛(wèi)雨桐) (7月16日發(fā)于新疆哈密)